北京
[ 选择城市 ]
专业权威展示优秀陵园,全程帮逝者选理想墓位
0371-65050950

发紧、孝盆、起草,宝鸡传统葬俗拾零

浏览量:631

  在宝鸡当地,人的“生”、“婚”、“死”三件大事中,“死”可以说是最隆重、最讲究的了。


  在传统观念中,逝者葬礼的隆重与否,直接影响到后辈的家业兴盛、人丁兴。因此,当地人非常重视逝者的葬礼。


  在当地,老人去世不叫“死”,而是叫“老百年”,年轻人意外去世叫“殁”了。如果谁不经意把某老人的去世称作“死”,那他会被人们骂成“二球货”(当地骂人的话)的。


  当地老人快要去世的时候,叫“发紧”。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老人抬到单独的床上或用条凳支起来的门板上,然后给老人净身、穿衣。儿孙们围在老人跟前,听老人的遗嘱或静等老人去世,老人咽气前是绝对禁止哭泣的,因为提前哭泣有送老人走的意思。只有等老人咽气后,儿孙们才能放声大哭。此时放声大哭,可以起到两大作用,一是缓解一下心中的悲痛;二是用哭声向周围邻居传达家中有白事的消息,邻居们听到哭声会自觉前来帮忙料理后事。


  亲属痛哭几分钟后,就要在逝者脸上盖上一张白纸,嘴里放一枚串红线的铜钱或者银币,这在当地称作“口实”,再然后用红线将逝者的双脚绑起来,按习俗说这样是为了防“诈尸”,其实这种说法不妥,用绳绑住逝者的双脚,主要是为了避免遗体因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变形的情况。


  上述诸项准备完毕后,接下来就是布置灵堂了。家庭灵堂布置比较讲究,通常在丧主的正堂(堂屋)进行,如果逝者有健在的长辈,灵堂只能布置在偏屋。如果房屋门太小,还要事先把门框和门拆掉,以方便出殡时过棺材。


  在灵堂摆放好亭子、香、蜡烛、祭品后,还要在供桌前面放一“孝盆”,当地俗语也有叫“尿盆”,估计是谐音的缘故,被人们戏称了,不过摆放孝盆的道理都一样,就是在下葬的时候,由长子或长孙顶在头上,在出村的十字路口用力将其摔碎,这个“孝盆”摔得越碎越好。


  摔孝盆在当地有三大寓意,一是用来回报先人的恩情;二是等于把孝盆里烧掉的冥币放在村口,让逝去的先人打点村里在外的早逝者。三是逝者在阴间也要用碗吃饭的,也即死者在阴间用的碗,孝盆摔得越碎,越便于死者携带。


  灵堂布置完毕后,接下来请阴阳先生看日子,阴阳先生确定完日期后,把日期写在白纸上,张贴在大门外的木板上,最后再写上“不孝子XXX”等字样。


  老人去世后,陆续有亲戚前来铺褥子,就是准备在棺材底部要铺的褥子。等入殓的时候,全家人都要在场,在管事者的指挥下,在棺材底铺上一层草木灰,草木灰要铺“七升六斗”,铺完草木灰再在上面铺满柏树叶子,最后才能一层一层铺褥子。


  入殓时,众人用白布从逝者身下穿过,子孙扶头,拉起白布把遗体放进棺材后,再抽出白布。为了防止送葬途中颠簸,把逝者穿过的和没穿的衣服用力塞在棺内,最后盖上红被子,盖上棺材盖。如果家里还有没来得及见面的亲人回来,那么棺材不需要盖严,如果都见了,那就盖好但不钉,等到下葬那天早晨,儿孙们在旁边重复喊着“XX你躲躲,我们钉钉子了……”然后由帮忙的人用钉子钉好棺盖,钉子一定要手工打造的,不用机器生产的。


  下葬的前一天,是“奠”,其实也就是所有亲戚来统一的正式祭奠逝者,丧家设筵席招待,早早请来“吹手”班子吹奏,有条件的搭起台子唱起秦腔。


  下午3点多,开始“迎地”,就是把亲戚送来的纸活花圈等一件件从外面迎进去,现在也有上午和前来亲戚同时进行的。


  晚上天麻黑开始“起草”,有长辈身背一背篓麦草在村里十字路口点燃,孝子们穿白戴孝、手执孝棍围着火堆转几圈,回去稍作休息,开始晚上“烧纸”。这个烧纸非常讲究,要“九头十八拜”即一个烧纸要磕头9个、作揖18次,相当费时间,现在很多地方简化的很多,同辈人一起烧纸,这个仪式基本上就持续到半夜了。


  第二天早上下葬,孝子们排队在前,帮忙的村人在后,把棺材抬出来放在”丧衣架子”里,围好围挡,盖好盖布(俗称棺罩),一般是前后各8个人抬着,后面还有很多帮忙的乡亲,嘴里咬着纸烟,肩上扛着铁锨,在后面跟着,一是随时准备替换抬龙杠的人;二是随着送葬队伍去“缺”里埋人。一般是一个街道附近每家一个人,当地几千年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:结婚可以不去,埋人每家必须有人送葬。


  到了“缺”里,开始拆“丧衣架子”。众孝子跪地大哭,众人用麻绳绑着棺材徐徐落入事先挖好的墓中,然后用土填埋,把孝子手中的”柳棍”插到墓堆上,在众孝子的哭喊声中烧掉纸活花圈等,只留几个好看的花圈插在坟头。


  这个时候管事的一般会喊骂着让孝子们原路返回,自己从口袋里掏出些早先切好的馍块撒上坟头,头也不回地返回家中,然后拆棚子、还碗盆等,至此,整个葬礼过程结束。


落叶购墓全程服务

24小时咨询热线:0371-65050950